袁金生的“八音队”渴望接班人 

      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,中国的乐器种类繁多,数不胜数。“八音”是我国最古老乐种之一,属民间音乐。上世纪60年代,在丹阳导墅镇葛家村岳墓自然村有一支8个人的“八音队”,昌盛了几十年,唢呐长吟,锣声铿锵,管笛长鸣……然而,昔日的昌盛,并不能掩饰现实的落寞,创作、演奏人员青黄不接,可能让八音在丹阳成为绝唱。

  近日,笔者来到岳墓自然村袁金生家中,知道笔者的来意后,今年66岁的袁金生叹了一口气摸着手中的唢呐说:“我们村里这个八音队的8个人,如今,只有我和袁长福两人了,有的已经去世,有的外出打工,有的身体不好无法演奏。”回忆起当年八音演奏的热闹场景,老袁不禁黯然神伤。

  八音在上世纪80年代最红火

 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,最早见于《周礼·春官》,后来逐渐为各种民俗与宗教吸收,有了佛教八音、乐昌八音、乐器八音、镇隆八音等,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。

  1965年,袁金生就和其他几位村民组成乐队,八个人分别手持小锣、大锣、鼓、钹、二胡、笛子或箫管、唢呐等,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自奏自唱。乐队成员各有所长,高音、低音都很突出。“上世纪80年代最红火,村民红白喜事等都要请他们演奏,一年下来要有百来次的”,说起这些,袁金生很自豪。嫁娶演奏的大多是《喜洋洋》《杨八旦》《快乐》等民间小调。据他介绍,每次演出场面都热热闹闹,红红火火。

  “我们的乐器有‘特色’,全部都要包装的。”坐在一旁的袁长福兴奋地说。袁长福今年65岁,据他介绍,每次根据演出的情景,他们都会给乐器设计造型,有的是用珠子串成龙的造型、有的是凤凰的造型,比如二胡会用凤凰的造型,还有蝴蝶等造型。“经过包装后的乐器有几斤重的,不过,现在有现成的造型卖了,不像以前都要自己弄的。”袁长福笑着说。

  独门秘笈——工尺谱

  八音在丹阳有个好听的名字“老三乐”, 丹阳“老三乐”是岳墓自然村特有民间艺术。丹阳“老三乐”传有工尺谱《杨八旦》和丹阳民间小调曲谱,具有浓郁的地域民间音乐特色。曲调演奏悠扬轻快、委婉清丽,高、中、低音声部配比巧妙。

  古老的八音,曲谱多是祖辈流传下来,曲谱采用的是“工尺谱”,外行人看起来如同天书,但丹阳“老三乐”的最大特色在其乐谱上。袁金生拿出几张手写的曲谱说,“这个就是我自己改编的,你看看。”笔者看到其中有“原汁原味”的《杨八旦》工尺谱,也有他自己根据“工尺谱”转换成现代的简谱。虽然听了他的介绍,但是看“工尺谱”还是像看天书:六工六,尺六工尺上,四四上、四四上……袁金生看笔者一脸的迷糊,笑着说,你要看我翻译的简谱,工尺谱你肯定看不懂的,我和袁长福演奏下,你听听就知道了。说话间,他跑到二楼拿了一只唢呐下来,瞬间,跳动的音符顿时弥漫开来,古老的八音,原来是如此悠扬浑厚。优美动听的旋律、悠扬嘹亮的声音,令人听后仿佛遨游在民间艺术的殿堂里,一时如痴如醉心旷神怡。

  老艺人渴望觅得接班人

  而随着流行音乐兴起,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、途径、习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,八音这种民间乡土音乐受到极大冲击,八音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,随着老艺人的一个个辞世,八音后继乏人。

  “你们这项绝技有没有接班人?”面对笔者的提问,两位老人的神情都黯淡了下来。“现在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出去打工赚钱,没有人会来从事这种不赚钱的行当。”袁金生解释道。“如果人都在,应该很红火,我们希望有年轻人能够跟我们学习八音,不要让八音失传。”

  笔者了解到,丹阳“老三乐”在2011年被列为丹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目前,导墅镇的“老三乐”几乎面临失传。袁金生说:“我相信只要有人来关注它,从政府层面推广传承,就能永葆八音的发展延续。”

 

■资料链接:

  传统乐器八音

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。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,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,分为金(钟、镈)、石(磬)、丝(琴、瑟)、竹(箫、箎)、匏(笙、竽)、土(埙、缶)、革(鼗、雷鼓)、木(柷、敔)8类。

 

(导墅镇宣传统战科 韦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