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工艺之惑
——记丹阳面塑“民间工艺美术家” 符国俊
丹阳面塑是江苏省镇江丹阳市的特产。丹阳面塑为镇江的特色民间技术,历史悠久。江苏镇江丹阳东南乡一带,早在清代就有面塑艺人活动,在岁时节令风俗中,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,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,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。满月、婚礼迎娶、做寿、葬礼,都要请他们来做面塑料糕团,人称“堆花团”,即用糯米或面粉做原料,配以各色颜料,然后用手捏塑而成。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,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,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,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导墅镇小塘西村有位叫孙扣宝的面塑老艺人,每逢周边村庄演戏时,总是挑着担子在场边现做现卖面塑,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。当时还是位年轻瓦匠的符国俊对此很感兴趣,就请求跟着学面塑。3年后,他不但学成了面塑技艺,还把这门民间绝活发扬光大,能够独自创作出各种造型的面塑作品。学成后,符国俊曾到吕城、常州等地摆摊捏面塑,很受欢迎,最高时一天能挣到4元钱,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。师傅去世后,符国俊经人介绍在上海一家公园从事古典园林工程施工,这使他在塑造艺术上又进步不少。那时,他在业余时还会不时做些面塑。1995年,符国俊参加江苏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和文化部举办的“中国民间一绝大赛”,他高超的技巧和精美的作品引起了轰动,当年,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“民间工艺美术家”证书。继首批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,近日,他的面塑又被列为第二批丹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然而,从十多年前起,符国俊基本停止了面塑的创作,据他介绍,经济收入太低是主要原因。“过去摆个面塑摊,一天的收入跟做瓦匠差不了多少,现在不同了,一般的面塑卖不上价钱,我哪怕一天到晚拼命地做,收入还是没法养家糊口,所以不得不忍痛暂时放弃了。”符国俊说,按照现在这种状况,年轻人根本不愿吃苦学这个收入不高的手艺,所以很难找到传人。眼看面塑技艺后继无人,符国俊言谈中流露出一种困惑和担忧。“真的很可惜,我当年跟师傅学面塑时就是出于兴趣,不希望它从此消失,可是现在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,我也感到很着急…… ”符国俊已经进入老年人行列,他担心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手艺没有传人,所以很想有生之年把绝技传下去。不过,让符国俊感到欣慰的是,目前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,他的面塑已经被市政府公布为首批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“我今年已经63岁,再过三五年,我做不动工程活时,还会继续做面塑的。到那时候,我会试着教儿子 、孙子和其他人捏面塑,如果政府对面塑进行扶持,我愿意积极配合,把面塑手艺传承下去。 ”
(丹阳市导墅镇宣传统战科 韦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