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在1945年,毛泽东就指出:“只要共产党以外的其他任何政党,任何社会集团或个人,对于共产党是采取合作的而不是采取敌对的态度,我们是没有理由不和他们合作的。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中国共产党履行了自己的诺言,遵循这样的思路,对社会各个阶级、阶层的人们作出了适当安排。这个思路就是统筹兼顾,各得其所。
    1953年1月13日,中央人民政府召开了第20次委员会,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。他说,在全国,人数多的民族是汉族,人数多的党派是共产党,人数多的阶级是农民阶级、小资产阶级,人数多的团体是工会、青年团、妇联、农协。这样一来,是否人数少的民族、阶级、党派就没有份了呢?是不是人多称王呢?不是的。不是从今年起,或者明年起,就不要各民族、各民主阶级、各民主党派、各人民团体的团结和努力了,还是要团结和努力的。凡是一切爱国者,能够团结的人都应该团结起来,而且永远是这样。我们的重点是照顾多数,同时照顾少数,凡是对人民、对国家的事业忠诚的,做了工作的,有相当成绩的,对人民态度比较好的各民族、各党派、各阶级的代表性人物都有份。总之,凡是爱国者都会一道进入社会主义,没有理由不跟他们一道进入社会主义。
     1957年1月,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,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统筹兼顾、各得其所的思想。他说:“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,各得其所。包括把国民党留下来的军政人员都包下来,连跑到台湾去的也可以回来。对反革命分子,凡是不杀的,都加以改造,给生活出路。民主党派保留下来,长期共处,对它的成员给予安排。总而言之,全国六亿人口,我们统统管着。”“是一个什么方针呢?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,为了建设社会主义。这是一个战略方针。实行这样一个方针比较好,乱子出得比较少。”  
时隔半年,在公开发表的著名的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一文中,毛泽东再一次论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。建国初期,贯彻统筹兼顾、各得其所的方针,较好地安定了各方面人士的人心,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,成功地减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阻力与消极因素。时至今日,统筹兼顾、各得其所仍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方针和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。